綿陽外國語學校怎樣(綿陽外國語學校貼吧)
來源:好上學 ??時間:2022-07-19
一紙試卷離散了一群人,一場考試告別了一段青春!
在綿陽名校的畢業(yè)典禮中,綿陽外國語學校的畢業(yè)典禮,不是花錢最多的,卻是最能震撼人心,亮點璀璨,讓人永生難忘的。
不僅虎眼幾度哽咽,許多讀者同樣是淚流滿面,不能自已。甚至許多外地家長說,由此記住了綿外,想讓孩子走進綿外。
高中畢業(yè)典禮的《可可綿外的牧羊人》,用全體教師的口吻,寫盡了綿外三年的師生情,寄托了老師對學生的殷殷期盼和萬般不舍。綿外全體教師的敬業(yè)精神、園丁精神、人梯精神,“蠟炬成灰淚始干”的奉獻精神,在字里行間和歌聲里跳躍,那種真摯,那種赤誠,讓人看得見,摸得著,讓人引起共鳴,讓人感動身受。
在人心浮躁,教育功利化,各種作秀常態(tài)化的今天,這無疑是一股清流,甚至可以匯成磅礴向上的力量。
初中畢業(yè)典禮的《綿外》,是校長漆高明先生作詞,用學生的口吻,道出對學校、對老師的眷戀,以及三年幸福時光的追憶。與《可可綿外的牧羊人》完美呼應,相互對照。歌詞優(yōu)美,格調(diào)溫暖,有一種積極向上,爭取更大輝煌的力量。所有人看了,滿屏都是青春的回憶。
“分別總是在六月/ 回憶是思念的愁/坐在桃笑亭路口/時間匆匆溜走……”與朱自清《匆匆》的意境同出一轍,有著淡淡的憂傷,更有著只爭朝夕,不負韶華的緊迫感。
但是,綿外的孩子,沒有辜負青春,行志樓、成志樓、羅馬路,都留下了孩子們奮斗的腳跡,書寫在綿外的春秋,不止離別的愁,還有奮斗者奔騰的河流……
臺上,老師們飽蘸熱情地唱;臺下,孩子們淚濕衣襟。
婉約與豪放,離愁與期待,交相輝映,相生相融。如果作者沒有把自己和學校的榮辱,孩子們的明天,老師們的情感,融為一體,難以寫出。
“綿外”為什么讓人流淚?
非感同身受者難以流淚。
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,多年前的同窗,多年前的同事,甚至有些親人,一別,就是永別!聽綿外的歌,不能不讓人想起往昔,追憶時光。
中華民族,是一個重情講義的民族,浩如煙海的文化瑰寶中,“離別”的絕唱占據(jù)了大量篇幅,縱使千年,都足以讓人傷心欲絕。比如,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”;比如,“醉不成歡慘將別,別時茫茫江浸月”;比如,“何處是歸程?長亭更短亭”,還有“料得年年腸斷處,明月夜,短松岡”,還有“相見時難別亦難,東風無力百花殘”……
“綿外”歌詞中的一句“今夜里,離別鐘聲聲響起……”不能不讓人觸景傷懷,黯然淚下。
非有教育情懷者難以流淚。
什么是教育情懷?
漆高明校長說,一所好學校,不能只盯準短期目標,而是要為學生走出學校10年后,20年后作打算。就像重慶山城的立交橋,螺旋似的環(huán)繞,最終都要找到自己的出口。
好的教育不是教學生爭第一,而是喚醒其內(nèi)心的種子。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愛,有靈魂的,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成才的方式的。真正的教育是為人生做準備的。
一所安靜的學校,一間安靜的教室,一名心情平靜的教師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學生,是我對教育的期待。
所以歌中唱出:“老師縱使雙鬢斑白兩臂還有力,也能托起你們?nèi)ケ橛问澜绺鞯亍薄?/p>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好的教育,不定要出多少高考狀元,但一定會走出具有“民族復興,世界擔當”的杰出人才。
這個時候,回想起自己老去的恩師,或者已經(jīng)不在人世的恩師,如何不潸然淚下?
非具有創(chuàng)新情懷者難以流淚。
“綿外”兩首歌,曲譜雖分別起源于火遍大江南北的《可可托海的牧馬人》和《成都》,但其情其景卻高度吻合,作者用心填詞時,多少往事歷歷在目,所以一氣呵成。
所以,歌詞不是作者個人創(chuàng)作出來的,而是全校教職工上下一心,用青春熱血和要把綿外教育推向新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譜寫的。所以才能讓聽者動容。這也是對原創(chuàng)者最高的尊重和禮贊。
中國的教育,不缺填鴨式的教育,就缺原創(chuàng)精神,創(chuàng)新精神。這種精神,是要沉淀下去,飽嘗由繭化蝶的陣痛,與功利無緣,與高度的歷史自覺性有染。
沒有固守這種精神的人難以動容。因為他們領(lǐng)略不到個中的艱辛和榮光。
畢業(yè)典禮,是了解一所學校的窗口。通過這個窗口,我們可以預見一所學校的未來,甚至是綿陽教育的未來。
你好,綿外!